在鄂西北群山环抱中,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这个曾经“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的贫困山村,如今蝶变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村集体资产超亿元,年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巨变背后,是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带领党员队伍,用“先行脚”蹚出村民“希望路”,将“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01
1992年,30岁的闵洪艳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彼时,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村民养家糊口尚且困难。“看山山秃头,望水水断流,走路路断途”,可谓一片乌云在心头。临危受命,穷则思变。闵洪艳意识到,没有耕地和矿产,不等于村里没有资源,山水就是最大的资源。“人在,山在,绿色在”,他决定带领群众开垦荒山种植茶叶。
茶叶既不能果腹,销路利润也不确定,很多人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面对村民的迟疑,闵洪艳埋头苦干。上行下效,越来越多党员群众加入。他又带着村干部外出推销茶叶,逐渐打开市场。几年时间,堰河村发展茶园1200亩,茶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增。
不仅如此,他还请来农业专家指导改良茶叶品种,在村里办起茶叶加工厂,让鲜叶能就地加工增值。到 2000 年,村里的茶园已从百亩扩展到千亩,茶叶成了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曾经不被村民看好的茶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 “金叶子”。
02
单一的茶叶产业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闵洪艳就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2005年,他先让妻子把林场的旧厂房改造成 “银杏山庄”,推出炒茶体验、农家菜等项目,首月日均接待量就超过500人次。
眼见农家乐势头红火,村民们纷纷效仿。闵洪艳趁机牵头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培训服务技能、规范收费标准,还打造了 “茶香人家” 民宿集群。他又挖掘村里的民俗文化,修复百年古宅建成村史馆,推出 “采茶—制茶—品茶—住农家” 的全链条体验游。
同时,闵洪艳也积极推动村里的合作社建设。当他提出再办合作社的想法时,村民们满心疑惑,担心入股后血本无归。但闵洪艳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优势,最终说服了 25 户村民加入。经过三年的努力,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踊跃参与扩股。
如今,依托 “堰河香” 品牌,村里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面打通,今年茶叶销售收入达 5000 万元。除了茶叶和农家乐,咖啡馆、黄酒馆、根雕馆等多种产业也在堰河村落地生根,截至目前,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已达到 52 家,年户均收入 12 万元。
03
闵洪艳始终坚持 “群众事、群众议、群众说了算” 的理念。从种茶叶到办合作社、从垃圾分类到环境整治、从立村规民约到树文明乡风,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由村民们一起商量着办。在村里的一片竹林里,曾摆放着 280 块石头,当时全村 280 户村民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为村庄的发展出谋划策。这里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村里的 “人民大会堂”。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发动村干部和党员先干,有了效益后,村民们自然会加入。”闵洪艳的 “先行脚”,踏过的是山路、产业路,最终走出的,是堰河村家家户户的幸福路。
循着这样的思路,曾经的“穷山沟”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村集体经济达到400万元。这一年,村里依然在不断发生变化,民俗园三期全面运营、全新升级村史馆建成投用、堰河水厂进入收尾阶段、改造老茶园300亩、新装路灯80余盏。全村“党员带头干、干部拼命干、群众参与干”的实干氛围蔚然成风。
闵洪艳满怀憧憬地说,“为再造一个更有实力的新堰河,我们要努力奋斗。”到时候,要实现“五有”“六变”新目标,即村里有金融、家庭有资本、屋里有硕博生、发展有产业 、出行有房车,把山水变成风景、把产品变成商品、把资源变成资本、把农民变成股民、把两山变成红利、把乡村振兴变高兴。
(长江云新闻记者 洪亚飞 编辑 桂亮 美编 蒋艳)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