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虽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湖北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4023.1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5个百分点,位列经济大省首位,中部第一,规模排名较2024年前进4位,创历史新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湖北以“破局思维”打出组合拳:向内重构产业链、向外开辟新赛道、向上突破技术壁垒,在风狂雨骤中闯出突围之路。
作为内陆省份,湖北对贸易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沿海经济大省。4月至今,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已三次调研外贸相关工作:
4月15日,调研武汉市外经贸工作时,他实地走访3家湖北企业,强调“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5月8日,主持召开湖北省外经贸形势座谈会,明确湖北“打法”要长短结合:短期应对、中期拓新、长期转型;
7月30日,在武汉市调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并主持座谈会,再次强调坚持“短期应对、中期拓新、长期转型”策略,统筹对内挖潜与对外拓展,引导企业全力以赴抢出口、调结构、拓市场。
短期应对:
企业挺过来、活过来、强起来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企业往往是首当其冲的承压者。王忠林要求以变应变,短期内帮企业稳住发展基本盘,首先是以开放平台稳根基。
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发挥供应链平台作用的典型。这家大型国际贸易平台企业,近年通过发展供应链综合服务、国际贸易、现代仓储物流等业务,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成长。其整合全球20亿条贸易数据,实现“人找货”“货找人”双向智能匹配,上线不到一年已服务2000多家企业,涉及进出口贸易总额超5100亿元。调研中,王忠林强调:“要建好用好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做强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开拓市场、降本增效;要强化供应链思维,更好汇聚生产和服务要素,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参与7月30日座谈会的深圳深创建控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流集团旗下企业)同样是开放平台的代表,于2024年8月在鄂州成立跨境电商运营中心,目前已协调菜鸟、希音、拼多多等3家跨境电商平台及5家物流企业在鄂州花湖机场开展业务,同时助力武汉、鄂州15家企业开拓大湾区外贸出口市场,2025年上半年在鄂州完成130亿元出口。
湖北持续做优外贸供应链业务,组织生产制造型企业与湖北国贸、长江国贸等供应链平台对接合作,上半年,六大国有供应链平台合计进出口620亿元,增长翻倍。发挥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开放型经济“主阵地”作用,上半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增长15.3%,其中武汉片区增长20.1%;综保区进出口增长17.9%,其中武汉东湖、武汉新港空港综合试验区分别增长19%、487.4%。
相比中小微企业,国企抗压能力更强。王忠林要求国企在风浪中为中小微企业出海提供便利与经验,湖北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湖北国贸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带动赛诺新材料等60余家中小企业拓展全球业务;长江国贸在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布局13个海外仓,服务一火跨境、康恩萃药业等115家企业出海。
当前,湖北省正全面实施“突围九法”:多元布局法、绕道出口法、抱团出海法、国企带动法、数字赋能法、品牌培育法、出口转内销法、降本增效法和精准服务法,千方百计助力企业挺过来、活下来、强起来。
中期拓新:
西方不亮东方亮
短期稳住供应链为企业活下去提供了底气,而要活得好,必须跳出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湖北的破局之道,在于以多元市场分散风险。据“唱辽阔”了解,湖北对美进出口企业达三千余家,约占全省进出口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减少对美经贸依赖势在必行。
4月15日的那次调研,王忠林首站选在湖北省最大外贸出口企业——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并明确“要多措并举开拓多元化市场,加大对国际新兴市场的拓展”。选择此处自有深意:联想全球约60%的移动智能终端由武汉基地生产,产品覆盖北美、拉美等16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工业产值超4600亿元,出口额超490亿美元,连续十年居湖北省第一。市场的广泛性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其上半年预计进出口额仍达181.5亿元,同比增长5.4%。
“唱辽阔”从联想获悉,企业通过“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独特运营模式,持续打造韧性安全的供应链体系:约80%的生产制造、70%的研发人员和60%的员工扎根中国,75%的营收却来自海外。植根中国奠定了全球发展的坚实基础,广阔的海外市场又反哺国内产业链完善,使其连续三年位列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亚太第一,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
参与7月30日座谈会的武汉光迅科技,同样受益于多元海外市场布局(东南亚占比51%、欧盟15%、美国13%、其他市场22%)。2025年上半年,其实现产值72.33亿元,同比增长50%;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92.4%。
今年,湖北启动“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共组织1406家(次)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151场,签单成交13.8亿美元。上半年,湖北对前两大市场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56.3%、48.2%。下一步,湖北还将组织2000家以上外贸企业组团参加国际展会,办好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加力开拓欧洲、东亚、东盟、中东、非洲等市场。
多元化市场开拓有力,据湖北省商务厅数据,与2017年相比,湖北2024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223%,占比从38.3%提升至53.3%;同期对美进出口占比则从12%降至9.8%。然而上半年,湖北对美进出口逆势增长34.1%,增速高于全国43.4个百分点。
长期转型:
从被动应对到创新突围
无论是供应链稳根基,还是市场多元化,最终都依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技术壁垒才是抵御关税摩擦的“终极护城河”。
王忠林在湖北省外经贸形势座谈会上强调,“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不惧风浪。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宜昌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深耕生物医药领域二十余年。企业每年投入15亿元,围绕抗感染、微生物发酵、冬虫夏草成立三个省级研究中心,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大环内酯类原料药发酵生产基地,其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原料药占全球65%市场份额,以生产链创新赢得海外市场。
锐科激光同样以科技创新应对贸易壁垒。作为中国光纤激光器领域领军企业,锐科激光的20kW光纤激光器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超90%,在新能源电池焊接和航空航天钛合金加工等场景中,因其高光束质量和定制化解决方案形成技术代差——例如,其激光器支持40米长光缆定制且不衰减,而欧美同类产品仅支持20米,这种差异使欧美客户即便承担34%的关税仍坚持采购。
王忠林调研时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有效对冲外部风险,塑造新的发展优势。”2024年,锐科激光营收保持快速增长。这一技术突破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武汉光谷已形成覆盖光纤材料、激光器设计、智能装备制造的完整生态圈。锐科激光与九峰山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合作,推动国产半导体材料、设备的验证与应用,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
外贸新动能正加快集聚,上半年,湖北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6.8%,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达到5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0.6%。锐科激光的技术突围、东阳光的全球布局证明,内陆企业无需依赖沿海区位,可通过研发本地化+市场全球化构建竞争力——这为中西部省份突破外向型经济瓶颈提供了思路。
奋斗破局:
全力推动湖北外贸扩量提质
“要越挫越勇越压越勇,上半年的成效是拼出来的,也证明了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也证明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不出来靠不出来要不出来。”在7月30日的座谈会上,王忠林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湖北外贸逆势突破、量质双升,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也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外贸服务精准性不足等问题。为此,王忠林提出四点意见:
要抢抓窗口、勇于作为,切实壮大外贸能级。坚持“短期应对、中期拓新、长期转型”策略,统筹对内挖潜和对外拓展,引导企业全力以赴抢出口、调结构、拓市场。
要大胆创新、破局突围,切实增强对外开放活力。坚持用改革办法推动发展,建立完善前置货站、综保区扩围利用、贸易风险研判预警、进出口政策指导、跨境电商联动等机制。
要强化服务、精准精细,切实加大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支持力度。优化出口退税、货柜运输、报关查验、航线通达等服务,以国企带动民企、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拓宽企业出海通道。
要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切实推动对外开放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各地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省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联动,推动湖北外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湖北的外贸破局之道,本质是探索内陆地区如何以开放促发展:花湖机场的航空枢纽(补物流短板)、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政策创新(补机制短板)、产业链协同的技术攻关(补产业短板),三者协同正是内陆开放的核心密码。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亦有风狂雨骤之际。王忠林说:“如果我们闯过了这一关,一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对企业的鼓励,更是湖北的底气、中国的自信。
(策划:谢珍 禾风 撰文:禾风)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