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荣誉加身 让成果落地生金 这场学历最高的比赛引来上千博士

时间:2025-08-24 16:48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涂家骏 李娅晶 通讯员 楚仁轩

这可能是全湖北选手学历最高的比赛——放眼望去,除了博士,还是博士。

8月22日,“博聚楚天 共建支点”2025年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武汉举行。

自4月启动以来,大赛吸引了412个高水平项目报名参赛、1751名博士博士后踊跃参与,10位院士亲自挂帅,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同台竞技。历经预选、复赛、决赛,最终11个项目闯进总决赛。

一场大赛,缘何吸引上千名博士后参赛?这些来自产业最前沿的高精尖项目,将为湖北带来什么?

如何让引来的博士后留得住干得好

湖北的政策很优厚产业很契合

今年是中国实施博士后制度40周年。1985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启“中国篇章”。

在全球青年人才争夺白热化的今天,湖北如何让博士后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造活力?本次大赛的参赛者、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张硕的故事颇有说服力。

虽然家在河北,但张硕坚定地选择在湖北开启博士后科研生涯。这是为何?

首先项目应用在湖北有巨大的市场。本次总决赛,张硕团队带来的“大型复杂构件吸附式移动加工装备”项目斩获特等奖。张硕坦言:“高端装备产业,被称为‘工业制造皇冠上的明珠’。湖北省持续推进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这让我们的项目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湖北对人才高度重视。“我听说,今年湖北省仅省级博士后经费投入就将达数亿元。”张硕说,参与项目研发以来,他享受到了湖北省在站前引进、站中培养等环节提供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我感觉,湖北省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了产学研用融合的平台。此次参赛,张硕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希望能接触到更多创投机构,为他们的产品落地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这个愿望正在实现。张硕说,从参赛至今,已经有多家创投机构主动与他们联系,目前正在进一步接洽中。

“未来,希望我们能给湖北的高端装备产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张硕说。

此次闯入总决赛的11个项目,覆盖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七大前沿赛道,与湖北省“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契合度高、关联性强。

“创新成果只有融入支点建设的大潮,才能共享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大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樊明武寄语参赛者,希望博士后们把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湖北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相信,今天参加比赛的项目,尤其是获奖项目中,未来一定会诞生一批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认为,本届大赛上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将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征程上,形成一批产业突破口。

如何让新技术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项目支持创业扶持让成果能落地

得知自己参与的项目获得本届大赛金奖,无肌间刺淡水鱼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万世明难掩兴奋。在团队获得荣誉的同时,他也很在意——此次大赛是否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我们参加此次比赛,一方面是想让我们的技术‘走出深闺’,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是了解社会需求,优化项目下一步研发方向。”万世明坦言。

项目针对“吃鱼有刺”难题开展精准选育,可实现我国主养淡水鱼品种的肌间刺“消失”,目前已覆盖草鱼、武昌鱼等多个品种。

万世明是山西人,但他在湖北找到了家的感觉,“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湖北省和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对我们充满关心关怀,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谋划项目、嫁接资源,让人特别有归属感。”

这次大赛,没有辜负万世明的期待。

“参加大赛以来,有多家创投机构主动联系我们,表达强烈的投资意愿。”万世明说,今年初已与一家企业完成了5000万元的技术成果转化,并与多家龙头企业保持合作关系。

“未来团队将突破更多鱼类的无刺新种质创制。”万世明以我国养殖量最大、年产量达600万吨的草鱼举例,推广运用无肌间刺培育技术后,预期可以贡献数十亿的养殖效益。

“大赛作为落实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的关键抓手,设置了340万元奖金池,配套项目支持、职称评选、岗位引进、创业扶持等‘全链条政策礼包’,构建既让人才‘得荣誉’,更让成果‘能落地’的完备激励体系。”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届大赛为新起点,从政策出台、项目对接、创业扶持等方面,持续完善博士后支持服务保障体系,让“博聚楚天”的人才品牌愈发闪亮。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