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生态环境部联合推出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全国选取20个代表性城市和地区,展现20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深刻的生态变革,十堰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城市。8月29日晚18点20分,央视综合频道以《守护碧水 绿韵十堰》为题,用30分钟的时间,深度解码320万十堰人民如何以信念、汗水与智慧,践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
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坐落着一座因水而兴、因山闻名的城市——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十堰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26座城市调水,守护超过1.14亿人的饮水安全。
而这份使命的起点,藏在十堰人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中。
节目一开始就关注水源地面临的首要挑战——石漠化。在丹江口市石鼓镇,一片曾被外国专家断言“永无绿意”的“火焰山”,是水土流失的重大隐患。十堰的造林人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植树造林,创造奇迹。
没土没水,常规造林方式在火焰山上行不通。村民和造林队员把绳子系在腰间,由人拉着在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作业。他们的第一步不是挖坑,而是“造坑”。大家先在陡坡峭壁上扎钢筋,辅以树枝和柴草形成小“梯地”;在两条沟壑之间垒石头,形成三角形小固土坝,然后栽树。就这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克”,一棵树一棵树地呵护,如今,在这片坚硬贫瘠的“火焰山”上,种植了侧柏、白刺花、大叶女贞等耐旱的苗木180多万株,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2018年,这里被列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节目还深入治污一线,讲述了十堰遍布乡村、守护源头的微动力处理设施,到田间地头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脱氮沟”,再到地上花园、地下净水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如何确保入库河流水质的探索与实践。
十堰河流纵横,水系丰沛。境内2489条大小河流,525座水库均汇入丹江口水库。十堰是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面积最大,水域范围最宽,汇入水量最多,库岸线最长的城市。
十堰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旁的茅塔河,全长43.3公里,是汇入丹江口水库的一级支流。作为“南水”的源头之一,它的水质,牵系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主任唐政介绍,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主要解决农村的源头污染问题,通过在源头对农户每家每户的污水的收集、治理,从源头解决了污染物随意排放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茅塔河的水质提升。
田间地头,创新正忙。城市中的污水处理厂里,一场借助微观世界的科技革命,也正悄然改变着水的命运。
湖北省十堰市西部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技术员郭元伟介绍,该处理厂的“秘密武器”红菌,也叫作厌氧氨氧化菌,这种菌群能以惊人的速度吃掉10倍于自身重量的氨氮。
污水处理,特别是脱氮,是一直困扰世界的环保难题。传统化学法不仅耗电,效果也不理想。1986年,国外科学家提出用红菌处理含氮污水,但技术被严格保密。当时中国仍处于试验阶段,未有实际应用。十堰果断决策:大胆引进、自主研发,在治污中不断完善。
郭元伟介绍,此项技术在80年代末在国外被严格保密,国内也没有相关报道,他们从零开始,通过8年时间不断研发,才使这种菌种能够稳定高效地去除高氨氮废水。
十堰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应用红菌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城市,该技术由此走向全国。
如今,中国红菌技术应用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而十堰在污水处理技术上兼容并蓄,全球主流30多种工艺,这里就应用了27种,堪称“污水处理技术博览馆”。
今天走在这片土地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几十年的治理,十堰五河早已告别脏、臭、黑的过往,化为城市中的靓丽风景。而“十堰经验”,也成为全国内河治理的典范。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地表Ⅱ类以上,“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奔流千里,滋养着沿途万物。截至2025年7月底,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28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4亿。
守护一泓清水,不仅需要工程与技术,更需要全民参与和观念转变。节目中讲述了丹江口库区的老渔民,成为清漂志愿者,用行动守护一库碧水的动人故事。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村民张绪春介绍,2020至2022年这三年是最累的,那时刚开始取缔网箱和船只,岸边往年堆积的垃圾一直无人管理,五年时间里,他们已将这些垃圾全部清理完毕,如今大家能看到这里的环境十分整洁。
如今的十堰,编织了一张前所未有的“空天地”一体化护水网络,从昔日的人力巡查,到今天的智慧作战,科技与万千“小水滴”志愿者的自觉行动汇聚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保水护水的坚固防线。
2024年,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守水护水的决心。8月,志愿者们欣喜地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