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中的武当胜境。
戴上 VR眼镜,眼前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武当——俯瞰“天造玄武”胜境,探秘五龙井玄机,观看“一柱十二梁”建造传奇,在紫霄大殿腾空欣赏绝美藻井,目睹传说中的雷火炼殿……日前,记者走进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主题园区《入境武当》VR大空间,体验这一超大型虚实共生 VR山岳史诗,并探寻产品背后的技术支撑。
虚拟复原的五龙宫。
沉浸体验:见所未见的武当奇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1160平方米的《入境武当》VR大空间场馆内,游客戴着 VR设备,时而仰头惊叹,时而俯身探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这得益于我们采用的大空间定位技术(LBE)。”《入境武当》VR大空间技术提供方、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茂新指着地面上看似随意的花纹贴纸解释,“这些定位贴纸与四周桁架上的接收器共同构成了空间坐标网,配合12个路由器提供的稳定信号,能够精准追踪每位游客的位置和动作。”
体验开始,记者在工作人员协助下戴上 VR设备,眼前景象瞬间转变:治世玄岳牌坊巍然屹立,太极八卦图在脚下缓缓旋转,在虚拟导游玄淼淼、武焱焱的引导下,记者踏上穿越之旅。
在隐仙岩,春秋时期尹喜正在向弟子布道《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诵读声环绕耳畔;在五龙宫,除了可以一睹其宏大规模和复原后的样貌之外,还可抽签祈福,深入井底探秘五龙井的玄机;在太子坡,则能够穿越到明朝大修武当现场,目睹五云楼是如何拔地而起,以及“一柱十二梁”的建造过程;在紫霄宫朝拜殿,武焱焱通过壁画讲述了张三丰观雀蛇相斗而创造太极拳的传说。最令人惊叹的是,在虚拟导游的带领下,游客可以在紫霄大殿腾空10.16米,近距离欣赏大殿顶部精美绝伦的藻井结构,这是实地游览无法获得的视角。
在游览过程中,一盏七星莲花灯始终相伴游客左右,每飞临一个地方就会点燃一支烛火。张茂新告诉记者,这盏灯是根据武当博物馆馆藏一级 文 物复刻而来,作为虚拟场景中的一条暗线贯穿始终,点燃7支烛火后,莲花灯最终会在金顶幻化成武当山长明灯。
在这一过程中,游客需要根据场景设置作出不同动作,比如抽签、祈福、弯腰、跨步等,以解锁下一步的场景。“虚拟场景中的视角是720°的,也就是说不仅可以看到上下左右,还可以绕到建筑物和 文 物的后面看。”张茂新说。
据了解,目前的《入境武当》虚拟游览版本时长30分钟,规划的完整版本为45分钟。“技术团队还在持续打磨完善细节,争取早日推出完整版,如金顶祈福、龙头香等场景会悉数亮相。
游客体验《入境武当》VR大空间。
”毫米级数字孪生:打造武当 文 化资源库
《入境武当》VR大空间的成功推出,植根于“数字武当”项目所搭建的数字底座。
武当山,这座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世界 文 化遗产,曾面临许多传统景区共同的发展瓶颈。“过去,游客在武当山平均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难以让人深度感受武当 文 化的博大精深。”武当山 文 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熊俊波坦言。
为解决这一窘境,2024年武当山启动“数字武当”项目,利用先进的高精多源实景三维技术和 文 化基因提炼与再造关键技术,对武当山全域312平方公里的 文 化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
“我们要以数字科技手段,再造一个武当山。”熊俊波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尝试,更是通过数字化活化世界遗产,推动沉浸式体验与 文 旅场景深度融合。”
在“数字武当”项目建设中,技术团队应用实景三维、激光扫描、AI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将武当山大空间、古建筑群等不可移动 文 物及附属 文 物、可移动 文 物、非物质 文 化遗产和 文 献档案等不同 文 化内容进行全方位采集、处理与存储。
“我们构建了完整的武当 文 化数字资产库。”张茂新介绍,“基于这一数字资产库,我们实现了武当古建筑群、七十二峰、三十六岩等地理实貌的1:1数字化重生,部分 文 物的精度达到毫米级。”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团队还通过史料、山志、档案及舆图等资料,复原了迎恩宫等水下古建筑以及回龙观等正在修复中的古建筑数字信息。“举个例子,我们拆解的遇真宫龙虎殿建筑构件就有9000多个,1085件 文 物和409块碑刻石刻的数字信息也都应采尽采。”
据了解,该项目所有内容均严格遵循武当山可考史料,邀请武当山特区 文 物局、博物馆、档案馆及湖北省 文 物考古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专家团队全程指导,并邀请武当道乐、道医、武术等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得益于此,将来无论是武当山古建筑模型制作还是各类碑刻微缩拓印,都有据可依和有脉可承。
数字化到资产化:开创文旅产业新模式
向外,通过 VR史诗叙事将武当“八百里山河、六百年道脉”转化为全球可感的 文 化 IP,推动武当 文 化“破壁出海”。向内,以沉浸式体验为引擎,引流游客实地探源,形成“线上体验、线下引流”的良性循环。
《入境武当》VR大空间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对武当 文 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项目以“数字复现 文 明,虚实联动产业”为内核,打造 文 化数字资产活化标杆。
熊俊波介绍,目前“数字武当”项目已经拿到湖北省首张三维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以及其他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共计10张,并成功取得2亿元知识产权质押。“在不久的将来,预计证书的数量会攀升到数千张。”
“这个项目开创了‘数字资产— 文 化 IP—商业价值’的 文 旅产业新模式。”熊俊波表示,“让 文 化走出去,把游客引进来,这才是数字 文 旅的真正价值所在。”
《入境武当》VR大空间的成功落地,让武当山这一千年 IP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科技赋能 文 旅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它不仅丰富了武当山旅游产品体系,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为 文 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入境武当》VR项目代表了数字 文 旅的发展方向,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 文 化遗产焕发新生,同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十堰晚报 文、图/ 记者 吕伟)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