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林新惠)在校园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孩子总是对学校活动唉声叹气,觉得活动是额外负担,或是认为“规定没意思”“活动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被动的“遵守者”状态背后,隐藏着孩子主动成长的巨大潜力。
9月29日16:00至17:00,FM92.0十堰旅游生活广播、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心灵导航》节目,邀请到了十堰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十堰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刘小平,为大家解锁如何帮助孩子从被动的遵守者变成校园生活的主动参与者。
孩子为何会成为“被动的遵守者”
刘校长指出,孩子出现这种被动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习惯成自然,长期“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模式,让孩子在思考上产生了惰性;二是心里害怕,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或犯错;三是不知道找谁提想法,缺乏表达的渠道和方法。
如何让孩子从“遵守者”变为“参与者”
◆ 赋予孩子权力
在校园事务上,要让孩子有发言权和选择权。比如班级早读内容、卫生分工,以及学校活动创意、设施优化等,都可以广泛征集孩子的建议。同时,要建立“提案 - 反馈 - 落地 - 公示”的闭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建议有回音,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
◆ 提供合适的“脚手架”
根据孩子不同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于内向或能力稍弱的孩子,设置整理物品、引导同学等基础任务;对于有一定能力的孩子,安排参与设计活动流程等进阶任务;对于能力更强的孩子,让他们负责策划活动主题等创新任务。在孩子参与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引导者,提供过程性支持。
◆ 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
孩子参与活动后,要及时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而是要指出具体做得好的地方,如“你整理图书时,把故事书和科普书分开放,让大家找起来方便多了,这个细节真用心!”同时,可以在班会上表扬或在班级墙展示孩子的成果,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 家校协同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家长要在家中“放权”,让孩子自己决定周末作业和玩耍的时间顺序、选择学习用品等,锻炼孩子的选择能力。同时,家校要保持沟通同步,共同肯定孩子的主动行为。
◆ 编织课上的成长奇迹
刘校长分享了一个发生在十堰市实验小学戴婉婉老师班里的故事。两年前,戴老师看到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摆弄毛线,便萌生了将编织课搬进教室的想法。她先与班干部和“毛线爱好者”交流,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分组学习、请家长当助教等。
在编织课上,家长助教耐心教学,戴老师不断鼓励赞赏,学得快的孩子担任“小老师”,有创意的孩子负责“色彩搭配”,细心的孩子做“质量检查员”。孩子们不仅创作出了独特的作品,还懂得了分享与感恩。这门编织课的成功,正是因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予了积极回应和支持,把“试错权”和“探索权”交给了孩子。
给孩子“试错权”,做孩子探索路上的支持者
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要真正相信学生,容忍活动中的不完美,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可以建立“金点子加油站”等创意收集机制,精心设计“试错”空间,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和执行校园活动,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对于家长而言,要多听少说,做孩子的“点火器”,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多放权,让家庭成为孩子的“责任启蒙地”;多沟通,与学校结成“同盟军”。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校园生活不积极参与,会弱化责任意识,压抑表达和沟通能力,难以建立深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家长可以从家庭小事入手,赋予孩子“微责任”;用启发式提问,鼓励孩子“微思考”;创造机会,助力孩子“微成功”。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行动被看见,成为校园生活真正的主人,收获自信、能力和归属感。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