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清晨,位于G59呼北高速渔洋关收费站附近的宜都市王家畈镇全福河村云雾缭绕,为连片的茶园披上薄纱。
宜都市全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机器声不绝于耳、茶香四溢。茶叶筛选机内,茶叶翻飞,叶片、叶梗、杂质被精准分离。
“鲜叶粗加工已经接近尾声,精加工进入生产高峰期。”合作社负责人向常芬介绍。
她随手捧起一把新茶,“筛选后的茶叶原料茶,分级销售,品质更稳。”
经过筛选的茶叶将发往湖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外贸公司,最终出口海外。
全福河村坐落在武陵山余脉,渔洋河蜿蜒而过,终年云雾缭绕。特有的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沥水性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茶叶“鲜叶翠绿、干茶醇香”,不光可生产供出口的原料茶,还能生产中、高端的名优茶。
▲宜都市全福河村茶农采摘茶叶
然而过去,茶叶出山,路是难题。
向常芬回忆:“从前货发湖南,得先绕道宜都城区,再走岳宜高速。如今宜张高速通车,行程可缩短1小时,现在每吨货物运费就可以节约30元。”
不仅方便茶叶外销,她还计划借助高速公路带来的客流,大力发展茶叶观光体验项目。“家门口就有高速口,往来游客可以随时停留,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购茶。我们的优质茶叶,再也不会被大山阻隔。”向常芬说。
据悉,G59呼北高速在王家畈镇境内设有2个收费站、1个服务区,便捷的交通,也为这个远离城市的茶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宜都王家畈镇党委书记阳发林表示:“高速通车是王家畈镇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到张家界的车程从原来的5小时缩短至2.5小时,让我们顺利对接了张家界旅游市场,不仅能带动山货‘出山’,也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从全福河村向西1小时,便抵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柴埠溪大峡谷静立在晨雾中,等待更多游人。
▲柴埠溪大峡谷。
“我们和张家界同属武陵山,以前却像隔着千山万水。”柴埠溪大峡谷景区负责人汪海锋站在观景台前,指向远方。过去,两地单程要四小时。长途奔波,让游客只能把五峰当作匆匆打卡点,“玩不尽兴,也留不下来。”
如今,高速贯通,两地车程压缩至两小时以内。
“五峰不再只是路过的一站,而是值得停留的目的地。”汪海锋语气笃定。眼下景区已联手湖南多家旅行社,推出四至八日的深度游产品。“十一”预订数据显示,游客量预计增长30%以上。
“路通了,思路和财路都通了。”说这话的,是渔洋关镇“如院”茶旅综合体老板许超,望着山后的高架桥,他的眼中满是憧憬。
以前,他最愁交通,“客人路上折腾三小时,再美的风景也打了折扣。”许超说。
如今,东西南北的游客,都能便捷抵达。“我们一下子进入了宜昌、武汉、湖南的‘周末圈’。”许超的话语里充满期待。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旅局副局长谢树坤表示,随着高速开通,五峰已成功融入“三峡—张家界”黄金旅游线路,凭借地处两大景区中间点的优势,可以充分展现土家茶乡的独特魅力。同时,这条高速重新连接起历史上“万里茶道”相连的湘鄂两地,打破了山水阻隔,为民族交往与区域发展筑起了便捷通道。
茶叶走出大山,游客走进村落。高速不仅缩短了距离,更连起了机遇与希望。眼下,武陵山脉的茶香,正沿着高速飘向四方,也把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播撒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三峡时评
9月29日,呼北高速鄂湘界段通车。呼北高速鄂湘界段是宜张高速宜昌段的最后一段,全长18.8公里,起于宜都全福河,止于鄂湘两省交界处大风垭,对接呼北高速湖南炉红山至慈利段。展望未来,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宜兴高铁、宜来高速开通在即,一张以高铁为骨干、高速公路为脉络的立体交通网正在宜昌加速织就。
重大交通工程,是重塑区位优势的“基石”。呼北高速鄂湘界段开通,鄂湘间快速通道“+1”,实现了“朝赏三峡碧波,午观张家界奇峰”的便捷出行;即将建成的沪渝蓉高铁,让宜昌嵌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主动脉,与长江经济带城市联系更紧密;宜来高速则进一步强化鄂西交通路网。这一系列工程,共同构筑起宜昌吸引和辐射各类发展要素的坚实底座。
机遇当前,如何将交通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发展胜势?首先,需以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要依托这些“黄金通道”,高水平规划沿线产业带、城镇圈和物流枢纽,引导要素高效集聚,形成协同发展的廊带经济,避免“虹吸效应”。其次,要深化产业耦合,做强枢纽经济。应大力发展临铁、临空经济,推动“交通+文旅”“交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将过往的“流量”转化为扎根的“留量”,特别是带动宜都、五峰等沿线地区跨越发展。最后,必须夯实环境支撑,提升城市软实力。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是让人才和资本“近悦远来”的关键,确保枢纽优势能真正沉淀为发展实效。
抢抓“通道红利”,宜昌应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行动,将一条条交通线转变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