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 (通讯员 叶路)垃圾清运不及时、设备老化,这些环卫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环境。丹江口市人大代表的建议,推动了该市乡镇环卫设施的全面升级,这场“垃圾革命”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139个垃圾中转箱用了10年,钩臂车跑了8年,转运效率低下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推进,该镇垃圾量年均增长15%,而转运能力却停滞不前,导致垃圾积压、异味扰民问题突出。
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党委书记周涛说:“去年自筹资金买了40个新箱子,但杯水车薪,必须系统解决设备老化问题,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
而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丹江口市龙山镇。
丹江口市龙山镇人大主席刘宏说道:“全镇14个村只有56个垃圾池,村民要走很远倒垃圾,设施不足直接导致有卫生死角,与‘清洁家园’目标差距明显。”
两份人大代表的建议,不约而同指向同一痛点——环卫设施更新滞后,已成为制约乡镇发展的突出短板。
丹江口市城管执法局迅速行动,创新推出“三个一”办理机制:一份全域需求清单、一套资金保障方案、一个专业运营团队。通过整合15个镇区需求,制定《环卫一体化方案》,由丹江口市库区生态环境集团分批采购设备。
丹江口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王军波说:“通过专项债解决设备采购,市财政承担运营费用,乡镇零负担,目前已新建6座中转站,配发1.74万组垃圾容器,82台收运车全部到位。”
资金保障上建立“双渠道”,设备采购用专项债,运营经费靠财政兜底。2025年,丹江口市乡镇环卫经费从800万跃升至3417万,实现“由散到统”的质变。运营模式上引入专业公司,实行“管干分离”,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闭环体系。
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武当口村,崭新的电动保洁车穿梭于乡间小道。新设备让清运效率提升3倍,每天能跑两轮,垃圾滞留时间从3天缩短到8小时。“以前垃圾桶满得冒尖也没人管,现在早晚各清运一次,蚊子苍蝇少多了!”村民王大哥说道。
目前,丹江口市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0%,135个村建成“六个一”设施(1户1组户分类垃圾桶,每村1个垃圾收集员、1个四分类垃圾收集车、1个积分超市、1个沤肥点、1个垃圾分拣中心),垃圾清运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丹江口市人大代表刘宏说道:“从建议提出到设备到位,这种‘马上就办’的作风,让我们看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下一步,丹江口市将深化环卫改革,2026年前再建10座中转站,让绿色低碳成为水都的鲜明底色。
编辑:赵徐凤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