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27个日夜,十堰人医新生儿科成功救治极危重早产儿

时间:2025-10-13 10:2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阮靖雯 王金敏)一面锦旗,一份沉甸甸的信任。10月1日,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洋溢着别样的温暖与感动,患儿家属刘女士手捧锦旗送到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手中。这一天,是举国同庆的日子,也是刘女士的孩子安安(化名),历经27天生死考验后康复出院的日子。锦旗背后,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用爱与专业铸就的生命守护战。

IMG_6671

生死时速:迎接“早到”的挑战

9月5日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新生儿科病房宁静。一名孕32周的产妇因胎儿心率异常、羊水重度污染等多种高危因素,需紧急实施剖宫产手术。接到电话后,新生儿科救治团队闻讯而动,携抢救设备火速赶往手术室,等待这个脆弱小生命的诞生。患儿安安出生后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情况万分危急!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迅速展开抢救:为患儿保暖、清理气道、行气管插管……一系列抢救措施快、准、稳。虽然宝宝的面色逐渐转为红润,但呼吸急促的症状依然明显,被立即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进一步治疗。诊断结果令人揪心: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加之母亲产前存在脐带绕颈、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症等多重险境,让这个脆弱小生命的救治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荆棘。

生死较量:数次惊险化险为夷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生儿科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9月7日凌晨,患儿突然血压骤降,全身皮肤出现花斑纹,手脚冰凉,脉搏微弱——这是严重感染导致休克的危险信号!值班医生迅速赶到病房立即给予扩容、改善循环等对症处理。30分钟的紧张救治后,患儿血压回升,第一道险关勉强渡过。然而,考验并未结束。凌晨2时13分,患儿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肢体抽搐,持续数秒——出现了惊厥症状!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止惊处理,并完善脑电图等相关检查。面对病情的反复,新生儿科团队没有丝毫懈怠,严密监测着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的每一点细微波动。

“那几天,我们的护士几乎寸步不离,每次给孩子翻身、换尿布都轻了再轻,既要避免压迫到身上的管路,又要观察皮肤有没有压红。生怕惊扰到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怕错过任何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护士长余平回忆道。

精心施治:于细微处守护生命之光

面对复杂危重的病情,新生儿科主任赵旸带领团队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呼吸支持方面,从最初的呼吸机辅助呼吸,到后期的无创通气,再到鼻导管给氧,医护团队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在抗感染治疗上,针对检出的致病菌,团队果断调整用药方案,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有效遏制了感染的蔓延。在护理方面,护士们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早产儿的皮肤特别娇嫩,血管纤细,我们每次抽血、打针动作既要快准又要轻柔。”责任护士说,“给患儿吸痰的时候,要吸得干净,还不能造成气道、口鼻腔粘膜损伤,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极高。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的保温箱,模拟着母体子宫的温暖,为安安筑起坚实的“保护壳”。

在营养支持方面,从最初的1毫升奶量开始,医护团队循序渐进地增加喂养量,既要保证患儿营养需求,又要避免喂养不耐受引起腹胀、呕吐。并从最初的管饲喂养逐渐过渡到经口喂养,“我们每次喂奶后都要观察孩子的腹部情况,摸一摸肚子软不软,听一听肠鸣音正不正常。”护士长介绍说。

曙光初现:爱与专业共迎生命曙光

在团队数十个日夜的精心守护下,安安一次次化险为夷,病情逐步稳定。从出生时呼吸微弱到自主呼吸,医护人员和家属都松了一口气。吃奶量也逐渐增加到了26毫升,虽然吃奶还比较慢,吸吮力还有些弱,但呼吸平稳,各项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护士们开始训练患儿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同时为患儿进行抚触、肢体功能训练,促进他的神经发育和肠胃蠕动。

经过医生的评估后,科室为患儿安排了“家庭参与式护理”,妈妈刘女士在护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给孩子换尿布、如何正确喂奶。“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气息时,明显更安静、更安心了,我们相信母爱的力量对孩子的康复也有很大帮助。”余平说。

10月1日,国庆佳节,患儿顺利出院。27天的住院治疗,孩子体重从2.14公斤增长到2.53公斤,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吃奶、睡眠都很正常。看着怀中健康活泼的宝宝,刘女士感激地说道:“感谢新生儿科的所有医护人员,是你们的精湛医术和日夜守护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这面锦旗,是对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也是医患和谐、共同战胜病魔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发生,而创造奇迹的,正是科室每一个医护人员,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温暖的关怀守护着新生命的希望。

编辑:林静娴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