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热处理、剪切……中国宝武集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有限)首条服务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产线上,0.1毫米厚、1米宽的银色钢板如绸缎般“吐”出。
从0.15毫米到0.1毫米,武钢有限的技术团队“走”了一年时间,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
无取向硅钢是制造电机、压缩机等关键部件的核心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产品,都离不开它的“硬核支撑”。

青山数谷。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强筋壮骨”,那么,新兴产业的突破则打通了青山新型工业化的“任督二脉”。
最新数据显示,青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420家。它们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聚势成链,为这片钢铁、石化工业基地注入新鲜血液,成为这片“钢铁丛林”里异军突起的“新势力”。
即将“散伙”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
——在保华显示最困难的时候,红钢城伸出橄榄枝,如今60多款液晶仪表屏服务于国内八成新能源车企
坐在电脑屏幕前,长江云通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利用公司研发的“AI(人工智能)+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为武汉一家综合性医院模拟设计消防疏散出入口。输入地方标准,疏散口个数、距离、宽度、位置等相关信息,40分钟后,一份完整、有效的设计方案出笼。
“如果是人工设计,至少得花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长江云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超说。
2019年创办于青山区的这家央企,2024年转战人工智能赛道,快速发展。转换赛道的当年,公司人工智能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数千万元。
AI与BIM结合的具体应用是什么?胡超举例说,随着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对于结构和运行复杂的机电系统而言,管道合理布局的难度大幅提升,尤其类似医院等对机电要求高的复杂项目。在BIM机电设计软件中,采用AI技术自动产生管线配置的所有可能方案,在多次迭代后归纳出最终有效的设计方案。
“长江云通的快速发展恰是青山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青山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区战略,为新兴产业企业厚植创新土壤,一大批高精尖企业在这里‘从小树长成大树’。”青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黄平利说。
当你拿出手机“扫一扫”“碰一碰”支付时,熟悉的到账提示音响起,它的背后藏着青山一家企业的“黑科技”:创新支付解决方案——聚合支付。
作为聚合支付的先行者,武汉利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楚商服)从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起步,专注聚合支付技术研发应用,先后开发出“扫呗”“赋佳”“有域”等产品。2016年,利楚商服落户青山。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明智的选择。”公司党支部书记、“扫呗”渠道全国市场负责人陈超说,“青山区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非技术层面的问题,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研发。”
今秋开学季,“扫呗”校园通签约进入郑州外国语学校、鄂尔多斯第一中学等全国480所中学。
如今,利楚商服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服务商户280万家,每天处理超5000万笔订单,年受理金额超5000亿元,成为支付领域的龙头企业。
武汉保华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华显示)同样在青山实现成功蝶变。公司总经理谢斌直言“是青山救活了公司”。

保华显示技术人员研发新品。
研发出国内首款车载液晶仪表屏的保华显示,13年前一度走到“散伙”的边缘。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红钢城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依托武汉科技大学的人才优势,保华显示加快产品的迭代更新。2013年,保华显示在全国率先实现车载液晶仪表屏量产。企业从此风生水起。
截至目前,保华显示先后超前设计60多款液晶仪表屏,服务国内八成新能源车企。如今,保华显示正在研发生产汽车“透明A柱”,用液晶屏消除驾驶盲点。
按“图”索骥,一批中小型企业“卡位入链”
——围绕谋划好的产业体系制定招商图谱,明确招商路径和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完成青山新型工业化强区的产业拼图
7月21日,际数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落户青山。
这家数据标注产业的企业,首创“数据标注数据”技术路径,为自动驾驶行业提供高质量的空间智能数据服务,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优质创新型企业。
此前两个月,武汉市出台《武汉市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武汉市数据标注产业迈向新高度。
此前一个月,青山区“招商引资走进长三角”在上海举行,际数科技看到了青山在发展数据标注产业方面的决心与优势,当场与青山区政府达成合作协议。
“我们的招商有个特点:按‘图’索骥。围绕谋划好的产业体系制定招商图谱,明确招商路径和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锚定产业头部企业开展招商和落地转化,既让落地企业有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更能快速完成青山新型工业化强区的产业拼图。”青山区商务局局长刘芸说。
前不久,武汉疏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约青山,投资建设“DSAN超疏水系列涂料青山生产基地”。
这家研发生产自洁、防污、防腐涂料的“涂料专家”,看中的正是青山区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得天独厚的产业链优势。
聚链成势。一座座新型产业园区正在青山拔地而起。
今年5月,武汉万洋众创城项目在青山区开工建设,这也是万洋集团进驻武汉的首个项目。
“万洋众创城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供赋能平台。”武汉万洋众创城项目负责人谢伟介绍,项目一期占地227亩,将以智能装备制造、金属加工、新材料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项目一期达产后可引进入园企业总数约70家,提供就业岗位约4000个。截至目前,已有一家钢材加工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一家电器配套的规上企业签约入驻。

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产线。
作为青山区新材料产业园的两个首发园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一期和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上半年先后动工。
在半导体产业园建设工地前,产业园项目负责人李相勇介绍,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是青山区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点项目,产业园重点招引化工新材料领域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目前在建的厂房是按照入驻企业要求定制的。
据了解,青山区新材料产业园,以石化下游产业为基础,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医药新材料和氢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的感叹
——中国企业在光反应装备领域的突破,标志着全球光化学研究正进入“东方时区”
今年6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教授抵达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光化院),与该院院长肖文精教授展开跨文化科学对话。
在武汉光化院引进企业——喜光化学(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本杰明·李斯特详细了解了近期上市的低温光源套装,感慨地说:“中国企业在光反应装备领域的突破,标志着全球光化学研究正进入‘东方时区’。”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市科技创新局、青山区政府合作,成立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这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个光化学技术研究院。
7月22日,武汉光化院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稀土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张文雄创立的武汉未名怀特磷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建设“黄磷无氯化制造有机磷酸的新技术项目”。此次签约,标志着这项由顶尖学者领衔研发、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绿色化工技术进入中试及产业化实施阶段。
在青山,与“光化学”一样被频频提及的还有“氢能”。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打造“华中氢能产业之都”,青山优势明显。

宝武清能加氢站。
钢铁、化工副产氢资源丰富,制氢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年产能接近20万吨。
钢铁、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基础雄厚,有利于在氢气储运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氢燃料电堆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培育和引进氢能下游企业。
工业用氢需求庞大。武钢有限、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每年需要大量氢气用于工业生产,依托庞大的钢铁石化产业集群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氢能在氢冶炼、电子制造等工业应用场景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青山区已经建成两座加氢站,2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运营,“制储运加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青山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布局光化学和氢能产业两大未来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助力青山新型工业化强区实现弯道超车。”青山区经科局局长赵蔚说。
(长江日报记者 李亦中 张衡 通讯员 魏涵玉)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