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聚焦:秦巴天堑变通途 十堰653公里山区高速的科技密码

时间:2025-11-26 08:06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764113511694

点击查看原文

原标题:秦巴天堑变通途

653公里山区高速的科技密码

6a154b86-abce-4705-bca9-9b28a9088a5d.jpg

11月17日,鄂西北运营公司养护人员在重点路段增设安全警示标志。(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通讯员 付杉 朱鹏

11月18日,房县城关镇机械列阵、笛声长鸣,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房县段正式开工。这条南向大通道,未来将串联起武当山、神农架、三峡等风景名胜区。

同一天,十巫南高速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这条北起郧西、南接陕西镇坪安来高速的交通动脉,建成后将为鄂、陕、渝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正值湖北交投鄂西北运营公司成立十周年。10年间,从最初管养福银、十天等3条高速,到如今呼北、十淅、郧巫等九路并进,653公里高速公路网络彻底改写了秦巴山区的交通格局。

从“行路难”到“三纵两横”

秦巴山区自古是连接江汉与关中的重要通道。然而在2015年以前,鄂西北山区高速路网尚未成形。

“那时从竹山、竹溪、房县三地去武汉,要绕行十堰城区,全程得7个多小时。”一位老交通人回忆道。

转机始于省委、省政府“县县通高速”战略的实施。2015年,郧十高速通车;2021年,郧巫高速鲍溢段开通;2023年,十淅高速(湖北段)运营;2025年3月7日,郧巫高速郧鲍段通车……一条条新路的贯通,逐步织密了山区路网。

如今,鄂西北运营公司管养9条共653公里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两横”路网格局,辐射十堰地区近千个乡镇。

郧巫高速郧鲍段开通当天,郧西县香口乡党委书记黄凡第一时间将本报报道转发到亲友群。“我们老家与郧西结亲的多,早年走亲戚要步行几天几夜。后来虽有了公路,仍要多次转车。如今高速直达,变化翻天覆地!”黄凡感慨道。

“尖板眼”护航风雨通行路

山区高速,桥隧比例高,气候复杂,养护难度大。如何确保生命线安全畅通?答案在于科技。

11月16日,冷空气突袭鄂西北。当人们在朋友圈“盼雪”时,湖北交投鄂西北运营公司十房运营中心的雷敏正紧盯大屏幕,轻点鼠标调取无人机传回的实时路况。“隧道正常,桥梁正常,通行正常。”她说道。

深夜,部分地区开始降雪。G59呼北高速郧阳区白桑关大桥桥面温度降至2.5℃——触发了“电热毯”融雪系统的启动临界点。

“过去人工撒布融雪剂,顶风冒雪效率低。现在系统自动启动,安全又高效。”公司工程养护部部长李飞注视着屏幕上缓缓融化的冰雪,欣慰地说。

2024年,十堰境内高速首个液体融雪剂喷淋系统投入使用,实现精准施布,用量节省30%,融冰效率提升50%。在福银高速白桑关大桥等易结冰路段铺设的“电热毯”融冰系统,通过碳纤维加热卷材和温度传感装置实现自动启停,去年冬季累计启动128次,有效保障了桥面零结冰。

“我们的路段桥隧比达57.66%,在全省排名居首。以往养护全靠人工,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省了不少事。”李飞介绍,作为十堰区域653公里高速公路运营“大管家”,该公司负责的高速沿线有隧道152座、桥梁1147座、边坡1279处,桥隧比达57.66%,地质条件复杂。从人工除冰到智能融冰,从徒步巡查到无人机巡航,科技创新正在重塑这条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模式,助力山区高速在恶劣天气中保持安全畅通。

“智慧运营”重塑管养模式

11月24日,巡检员刘仁杰操作着搭载红外线热像仪的无人机,在十土高速段进行夜间巡查。

“无人机15分钟就能完成以往需要2小时的人工巡查任务,还能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隐患。”刘仁杰说,去年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的隐患数量是人工巡查的三倍。

“云鹊”可视化智慧平台的运用,更让高速公路运营如虎添翼。该平台整合气象、路况、车流等多元数据,可提前48小时预测易拥堵路段。2025年春运期间,通过该平台累计处置突发事件356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5分钟。

站在10年新起点,鄂西北运营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管养里程从357公里增至653公里,增长82.9%;年通行量从860万辆次增至3200万辆次,增长272%;ETC使用率从35%提升至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40分钟,效率提升67%;养护成本从每公里8.2万元降至5.8万元,下降29%。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