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最流行的旅游方式是什么?
答案必然是——“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假期里,一场场体育赛事犹如熊熊火炬,点燃了全国体育迷的运动热情——北京同时迎来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中国大满贯;武汉网球公开赛接踵而至……
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达10%。尤其在假日消费市场中,“体育+”消费正持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潮流。
如何以赛事“发令”,让经济“开跑”?
10月6日,湖北武汉恰在此时以一场贯穿金秋的“2025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给出答案,成为“现象级”样本。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体育消费活动。
今年双节假期,全国纷纷推出以“观赛+旅游”“参赛+旅游”为主的体育旅游项目——“长三角”乒乓球户外邀请赛为人们搭建切磋球技的舞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岗什卡雪峰则迎来了来自各地的登山爱好者……
而在武汉,2025武汉网球公开赛正赛于10月6日开打,今年四大满贯冠军得主在内的众多顶尖好手组成“史上最强阵容”。更特别的是,在赛场不远处,就是占地6000平方米的体育消费主题乐园——武网嘉年华,琳琅满目的市集展销,设置了网球、篮球等多样运动互动装置,球迷不仅可走进训练场近距离感受球员备战,还能通过“武网宠粉卡”享受签名岛互动等专属福利。
10月4日下午,武网“三冠王”萨巴伦卡现身武网嘉年华广场
游客樊女士介绍,专程带孩子过来看比赛,平时也会打网球,在这里动一动热热身,很有意思。
依托2025武汉网球公开赛、汉超、女足亚冠等优质赛事资源,从9月到11月,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拉开了帷幕。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场全民的体育狂欢通过“乐网”“乐购”“乐赏”“乐动”“乐享”等五大系列经济活动,突破“看比赛”的框架——这个金秋,武汉发放1000万体育消费券,用真金白银撬动全民参与;以武网为首的近20场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密集落地,覆盖全年龄段、全项目。
武汉用“赛事搭台、体验唱戏”,呼应着全国体育消费从“观赏性”向“沉浸式”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体育消费形态日益多元,冰雪运动、观赛经济、户外运动、体育服务等领域蓬勃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万亿元,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一场比赛,激活一城消费。
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不再局限于门票收入和商业赞助,而是体现在对整个消费生态的拉动效应上:2024年的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带来54.12亿元的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仅河北、浙江等7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就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160亿元;而国庆期间的中网赛事,据清华大学学者测算,每产生1元门票收入,便能拉动7元的周边消费。
假期前三天WTT赛事门票收入达8700万元
场内拼的是输赢,场外“第二现场”拼的是城市烟火气和体文旅名片。
这个秋天,各地的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成为最新消费“顶流”。例如今年出圈的“苏超”,“第二现场”拉动效应明显,江苏盐城8月初主场赛事期间,17家重点商贸企业营业额达4453.84万元。
武汉“汉超经济”的爆发,是这一浪潮中的生动注脚。今年8月开赛以来,一张最低仅8元的汉超门票创造了奇迹:开幕战创国内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第二高纪录,亲民票价撬动近1亿元直接消费、约2亿元间接消费。
实际上,不止武汉,全国多地正通过赛事经济来重塑体育产业结构:
体育+城市消费——“票根经济”持续升温,观赛者可凭票根享受餐饮、住宿等优惠;
体育+农业旅游——全国“村BA”等草根赛事让更多乡村走进全国视野;
体育+双向引流——融合体育与多种业态,促进了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
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体育干体育。“体育+”的产业结构已成大势与常态。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实践,体育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已成共识。
《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世界影响力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万亿元。
各地纷纷布局特色赛事矩阵:河北构建“市市有品牌、县县有特色”的赛事格局;山东打造“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的“四沿”特色赛事体系。
在中部地区,武汉正以“春有汉马、夏有渡江、秋有武网、冬有冰雪”的四季名片和W(世界级)、C(国家级)、Han(武汉市级)赛事体系,迈向赛事名城。2023年到2025年,武汉共举办338项13308场赛事;近年来,武汉体育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958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32亿元,体育服务业营收增速达39%。
用一场比赛撬动消费大盘,用一张票根连接多元场景——全国各地的实践表明:体育消费的真正潜力,在于从“一场赛事”到“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产业拉动”到“城市赋能”的升级。体育消费热潮创造了7万亿元的产业蓝图,体育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总策划:岑卓
总监制:何伟
监制:洪燕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统筹:罗峰 谢珍 李悦
撰稿:刘蕊俊
美编:王思思
编辑:李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