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郑桢桢)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有一座形如“风之眼”的天桥。桥下,蓝色的“急诊”二字日夜闪烁,像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这里,是生与死交锋的最前线,也是急诊科主任李虎年奋战多年的战场。今年国庆假期,他一天未休,带领团队8天救治1915名患者;从神经内科跨界重症医学,再到执掌急诊科,他以“飞虎”之姿突破转型,打造鄂西北急危重症救治“金字招牌”,在千万次生死竞速中续写医者担当。
从“跨界”到“领航”,扛起急诊改革大旗
2018年,一纸调令将李虎年从重症医学科推向急诊科主任岗位。“当时急诊科功能单一,与重症监护完全脱节,我怕干不好,耽误患者救治。”回忆起初接重任,李虎年坦言内心充满挣扎。
彼时,医院正全力冲刺省级重点专科评审,急诊科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面对挑战,这位看似温文的医者展现出“猛虎”般的决心:“要打破传统,就必须走出舒适圈!”
他力排众议建立急诊监护室,将医护人员重新编组培训,手把手传授CRRT、ECMO等核心技术。面对质疑与阻力,他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推动改革落地。如今,急诊科已从单一的抢救室发展为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空中救援于一体的立体化救治体系,年接诊患者超6万人次,并于2021年成功获评“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
“空地一体”救援,一次次创造生命奇迹
“急诊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患者的生死。”这是李虎年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临床经验让他练就了“快速鉴别病情、快速诊断、快速处置”的“三快”本领,更在一次次极限挑战中,创造了医学奇迹。
河南少年小黄口服100毫升百草枯后辗转求医,多家医院宣告“回天乏术”。当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时,患者已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肺部CT提示已出现“大白肺”,情况十分危急。李虎年立即牵头会诊:“不能放弃!”他带领团队2小时内启动血液灌流+血液滤过治疗,从胃肠保护到肺纤维化预防,每个环节环环相扣。1周后,患者肺部CT病灶开始吸收;1个月后,小黄康复出院。4个月后,康复的小黄专程送来锦旗,其父亲感慨:“当地医院说,这是百草枯中毒救治的创举!”
90岁的贺奶奶更是李虎年团队“与死神拔河”的见证者。老人因多重耐药菌感染引发脓毒性休克,陷入“体温不升、凝血障碍、高乳酸血症”的死亡三角。李虎年提出“精准抗感染+强化气道管理”策略,每天亲自为老人吸痰、调整治疗方案。20余天后,贺奶奶成功脱离呼吸机,家属含泪说:“是你们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截至目前,李虎年已参与119例直升机空中救援,每一次起飞与降落,都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赛跑。
既是“定海神针”,亦是团队“引路人”
“李主任在,我们就有底气!”这是急诊科医护对李虎年的一致评价。作为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生导师,他不仅是临床一线的“定海神针”,更是团队成长的“引路人”。
他精心制定科室年度教学计划,定期开展业务讲座,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呼吸治疗、纤支镜操作等亚专业;在湖北医药学院的课堂上,他常双膝跪地,为学生示范心肺复苏的标准动作,手把手纠正操作细节。“急救知识要接地气,才能真正救到人。”工作之余,李虎年还带领朝阳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急救培训超50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心肺复苏、异物梗阻处理等技能,让“黄金4分钟”的急救理念深入人心。
在他的培养下,急诊科团队迅速成长:医生董思钰从“零接触”重症技术,到如今能独立开展纤支镜操作;护士长杨会梅带领护理团队,将“精准护理”理念贯穿诊疗全程。“要让团队每个人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尖兵’。”李虎年说。
十五载以院为家,仁心铸就生命防线
从甘肃背井离乡来到十堰,十五年来,李虎年鲜少回老家,就连十堰周边的景点,也没时间陪家人逛一逛。“他不是在急诊室,就是在去急诊室的路上。”妻子何婷的话语中带着心疼,却也藏着理解。
每天清晨,李虎年总是第一个到科室,逐一查看患者病情;深夜巡诊是他的习惯,哪怕再忙,也要到病房走一圈,叮嘱低年资医护注意事项;遇到重大抢救,他24小时随叫随到,曾连续48小时守在科室,直到患者脱离危险。“患者把生命交给我们,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这是他常说的话,也是他十五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
“急诊是离生命最近的地方,也是最需要坚守的地方。”如今,这位被同事称为“飞虎队长”的医者,依然每天步履匆匆,在抢救室、监护室、病房的穿梭中,续写着与死神赛跑的故事。李虎年用十五载春秋,在生死一线筑起坚固的生命防线,以仁心仁术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更书写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