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记者 张婧 张贤维 图/记者 张建波
10月25日下午,“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名家大讲堂在武当山万达颐华酒店太极殿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旅游专家、文化学者、旅行商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发展。现将与会代表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从中国名山到世界胜地的跨越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使 祝善忠
武当山,这座坐落于湖北十堰的千古圣山,既是中国道教的核心圣地,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武当山文旅发展成绩斐然,但如何将世界级资源转化为世界级影响力,仍是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当前主要存在六大提升空间:体验维度需从单一观光向深度沉浸升级,推动太极哲学、养生文化的体验化转化;资源整合与全域联动效能不足,文旅与多产业跨界融合亟待深化;国际传播需突破单向输出的“自说自话”,创新表达语言与传播技术;国际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多语种标识、外卡支付等配套需优化;产业联动性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对新消费形势运用不充分;复合型文旅人才供给短缺。
迈向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需从六大方面努力:构建深度体验场景,大力建设“数字武当”;推动业态创新,培育赛事、演艺经济,植入非遗展演等元素;完善国际服务体系,优化交通网络等配套设施;深化区域协同,串联周边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创新国际传播,用国际语境讲好武当当代故事;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通过“政府-院校-企业”协同机制,培养专业的服务、管理及创新人才,助力武当山实现从中国名山到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的跨越。
以“+旅游”模式推进全域旅游世界旅游

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张辉
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主体为城市及城市群、自然地理形成的区域或流域,需拥有文化、历史、自然、社会类高品质核心吸引物,在同类型旅游目的地中吸引来访者的数量位于前20%,具有良好的世界形象,设施与服务高于世界平均水准,便利化水平较高。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涵盖旅游高质量发展、消费促进、后工业化发展、城市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文化强国等多重维度,需具备世界级吸引物、特色品牌与文化符号、全球多元化客源市场、一流的服务设施、便捷的交通集散体系、旅游空间形态多样化及丰富的旅游业态。核心要实现游客“进得来”,即交通便捷;“留得住”,即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多元化产品;“花得多”,即有消费环境与旅游产业支撑;“想再来”,即优质的服务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把武当山打造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需锚定五大路径:以全域旅游为路径,全面推进目的地建设;以旅游要素独立化为突破点,构建特色业态体系;以旅游改革开放特区为动力,完善便利化服务体系;以“+旅游”模式,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以武当文化为核心基点,塑造目的地文化新功能。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

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遗址类)专家 张谨
管理因素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发挥着最普遍、最突出的作用。加强世界遗产保护,需涵盖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维护、修复,同时推进人员培训、技术支持,鼓励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以此保障文化多样性,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武当山绵延八百里,它代表了近千年间中国艺术与建筑的最高水平,且“武当山”品牌在国内外已具备相当的知名度与市场基础。对于千年武当的保护与发展,需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活态传承”原则,实现运维能力显著提升、智慧保护全面赋能、文化价值深度传承。建议明确三方面重点:将解决安全风险作为首要任务,让文物“活”下去;将提升文化展示阐释水平作为文旅升级方向,让遗产“秀”出来;将整体性、系统性谋划作为重点实施路径,让武当“传”下去。
通过构建“科技赋能保护、文化驱动旅游、社区共享发展”的创新模式,武当山不仅能实现文物安全与旅游效益的平衡,更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 IP。未来,还需持续深化“保护-利用-传播”的良性循环,让武当山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促进文明互鉴的桥梁、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范例,把壮丽的武当山完好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打造“武当范式”的服务体系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陈国忠
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湖北旅游龙头,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推动湖北旅游走向世界、建设旅游强省的主攻方向。需以统筹思维与系统举措,增强游客对武当品牌的忠诚度。
构建武当文化价值体系,以“太和”为文化灵魂,“太极”为主题标识,以“太极武当、上善十堰”为口号,全面提升武当文化国际认同感与影响力。夯实显著标识资源体系,系统整合古建筑群、武当道教、太极武术、山岳景观、生态环境、乡村风情等资源,凸显独特标识。打造深度体验产品体系,构建祈福观光、休闲度假等八大产品矩阵,推动产品多样化升级,适配各阶层需求。
建设国际标准设施体系,以“交旅、城旅、工旅融合”为路径,推进道路、酒店民宿、餐饮娱乐等设施标准化、品质化建设。塑造世界水平服务体系,融入“太和”内涵,以“和美、和谐、和睦”为总理念,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与专业度。
优化合理空间布局体系,联动城市更新与乡村建设,以“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宜养”为目标,构建“武当山为核心、山城村一体”的空间新格局。提升旅游服务情绪价值,培育结构优良、消费意愿强、互动性高的市场体系,为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筑牢根基。
服务、资源、品牌的协同之道

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舜礼
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其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动能,可从三维度破题发力:
优化山上服务,做优核心体验。山上是核心旅游资源,需从细节提升游览品质与安全性。分批建设上下山分流通道,保障游客通行顺畅;推行旅游旺季线上预约制,避免现场长时间排队,提升游览舒适度;提升住宿餐饮品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游客能够“慢下来”深度感受山间景致。
盘活山下资源,做活经济支撑。评估现有文旅休闲项目的运营效率,对无法有效留住游客的项目进行及时调整,引入特色酒馆、咖啡馆等休闲业态;推动山下与山上核心区联动,深挖道医、养生等特色资源,重点发展度假康养产业,形成“山上观光祈福、山下度假康养”的互补格局,让山下成为游客延伸体验、消费停留的重要载体。
打造文旅品牌,做精文化内核。做优武当文化研学培训,围绕武当武术、道医养生、健美康养等领域,打造体系化、分层级的研学产品;放大活动效应,持续办好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吸引全球游客专程到访,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双向赋能,为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持久动力。
强化文化标识的“根与魂”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 宁志中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而强化文化标识正是这一工程的“根与魂”。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着民族精神脉络与文明底蕴。武当山作为长江文化核心代表性承载地,其文化价值远超区域范畴,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肩负着彰显文化自信、传承文明基因的重要使命,文化标识的鲜明度直接决定其文旅发展高度与国际影响力。
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荣。在新时代国家战略中,文化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武当山的旅游吸引力,本质源于其文化特色的独特生命力与感召力。
基于此,强化武当山文化标识,建议以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路径,优化功能区划分,构建“保护传承、研究阐释、环境配套、文旅融合”的四位一体体系。一方面严守生态与文化双重底线,加大古建筑群、非遗技艺等核心资源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让游客沉浸式感知文化内涵。唯有实现“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保护”的良性循环,才能让武当山文化标识更鲜明,为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支撑,为长江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自信注入强劲动能。
三化协同推进武当山国际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金平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武当山立足长江文化承载地定位、服务文化自信战略的核心任务,需以国际化、品牌化、品质化“三化联动”协同推进。
国际化是打开全球市场的关键。“世界知名”的核心是国际认可度与游客吸引力,需从硬件配套与软件服务双向发力:加密国际航线、打通跨境旅游通道;引入或培育涉外知名酒店,保障服务标准接轨国际;系统培养外语人才,配备多语种智能服务设备,让国际游客便捷抵达、舒心住宿、顺畅游览。
品牌化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武当山的核心文化标识为太极与道教文化,需精准包装、多元传播:整合资源打造太极养生课程、道教文化体验等主题产品;依托海外文化传播者口碑,搭建跨国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文旅展会,让武当文化符号形成全球高辨识度。
品质化是长远发展的根基。武当古建筑群历经岁月雕琢最终成为世界遗产,当下建设需摒弃急功近利心态,要以创新展现文物价值,发展文化研学、非遗工坊、康养度假等新业态;严格把控新建项目的文化契合度与品质,实现现代建设与古建风貌、文化内涵相得益彰,让文物“活”起来,以高品质文旅体验筑牢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根基。
塑精品瞄高端提升武当山文旅品质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陈梦榆
武当山以宏大古建筑群、深厚道教文化及独特自然景观享誉世界,文旅升级需借鉴多地成功经验,从“塑精品、瞄高端”方面发力,实现景区品质跨越式提升。
“塑精品”是夯实发展根基的关键,武当山需以“精品思维”重塑山下风貌与产品供给。一方面对山下核心街区进行文化赋能与品质升级,摒弃同质化粗放化建设,将武当道教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与景观营造,打造“一步一景皆文化、一砖一瓦见匠心”的精致街区;另一方面摒弃“打卡式”浅层供给,深挖道医养生、太极文化、古建筑智慧等独有资源,打造“稀缺性产品”,让每款产品都成为承载文化的“武当名片”。
“瞄高端”是拉升竞争能级的核心。武当山需精准对接国际及国内中高端客群深层诉求。在文化体验方面,推出“武当文化深度解读”精品内容,让旅游体验从“表面感知”升级为“深度领悟”;在服务供给方面,对标国际标准,推动旅游产品从“标准化”向“精细化、定制化”迭代,增强游客体验感与认同感。西十高铁即将开通运营,为十堰、西安两地文旅资源整合、客源互送搭建关键桥梁,推动两地形成“交通互通、资源互享、客源互送”共赢格局,为武当山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维度“活化”武当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杨安
近年来,武当山在文物数字化、古建筑修缮及旅游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全国多地推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热潮中,武当山可锚定三大核心路径发力:
坚持守护文化根脉,实施以学术研究与前沿遗产保护理念为引领的深度保护。“保护优先、研究先行”是根本准则,既要保护文物本体,更要兼顾建筑依存的自然环境、历史脉络与文化氛围,确保与整体文物景观和谐统一。
立足中华文明高度,构建以“宇宙观与时空观”为核心价值的对外阐释体系。武当山现存宫观建筑、神像仪轨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可依托数字技术让游客直观体悟古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智慧;通过展示太极拳、道教医药等,让游客亲身感受“生生不息”的养生哲学。
深化跨界协同合作,深挖历史关联资源,推动武当山特区与故宫博物院的深度联动。明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历史渊源,让双方具备天然的合作基础,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历史渊源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性整合双方在学术交流、文物整理、社会教育及文创研发等领域的资源与需求,共同探索武当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助力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