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 (通讯员 仁医)“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躯体的完好,而在于精神的站立。”史铁生对生命的叩问,在十堰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德利十六年的行医生涯中,得到了日复一日的回应。他以近万次康复诊疗打破“残缺即绝望”的困境,用专业与温度托起患者“尊严活着”的底气,重新定义康复医学的价值。

打破“完美康复”执念:为生命质量立新标
“我的腿站不起来了,康复还有啥用?”
十六年来,这样的质疑王德利听过无数次。作为医院康复医学科科室带头人,他总能解开患者心结:“康复不是‘必须恢复到100%’,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让你自主、舒适地生活。”
去年冬天,因车祸神经损伤的年轻人摔碎康复器械,红着眼嘶吼:“练了半个月,连杯子都握不住!”王德利翻出他打篮球的旧照:“你以前能投篮,现在虽握不住杯子,但今天比昨天多抬了5厘米,每天都在进步。”
他常给患者算“三本账”:无法行走的,通过训练能靠助行器独立移动,这是“尊严账”;说话含糊的,通过言语治疗能清晰表达需求,这是“安心账”;生活不能自理的,通过功能训练能完成基本日常活动,这是“价值账”。
三个生命的重塑:从“破碎”到“站立”
在王德利的治疗室,每个患者的故事都是“向生命极限的挑战”。
陈先生:从“插管瘫痪”到扶杖行走
2023年春天,59岁建筑工人陈先生从高处坠落致重度颅脑损伤,四次手术后全身插管、四肢瘫痪,体重仅46公斤。“能少遭罪就行……”家属攥着病危通知书哭着说。转入该院康复科时,陈先生眼神空洞。王德利团队制定中西医方案:针灸刺激神经、机器人辅助训练、手把手指导腹式呼吸。一次,陈先生因痰堵塞导致面色青紫,情况危急。王德利跪在床前,托住他的后背,指导他调整呼吸,直至他将那口“致命痰”咳出。三个月后,陈先生扶助行器能走十米,妻子泪奔:“我以为要伺候他一辈子!”出院时,陈先生送来牌匾:“是你们让我重新站起来。”
小禾:在游戏中“重启”童年
9岁的小禾不慎从5楼坠落,昏迷20多天后虽保住了生命,却因脑部严重损伤而认不出父母、说不出话,右上肢无力地垂落。面对这个年幼的生命,王德利团队精心设计了“游戏化康复”方案:通过够玩具小熊练习抬手,贴彩色贴纸训练走路,唱《小星星》重建语言功能。训练握力时,小禾急得直哭。王德利蹲下身,陪他玩“抓皮球”游戏,一遍遍地鼓励。当孩子终于自己握住水杯时,眼中重新绽放的光彩,让在场所有人动容。20多天后,小禾不仅能独立行走,还画了一幅画送给王德利:“谢谢王叔叔带我回家。”
老杨:一碗番茄面,重拾尊严
58岁的老杨左腿装假肢,又突发脑卒中致右侧偏瘫,躺床上喃喃:“我是废人。”
王德利不急于训练,每天查房聊家常:“听说您孙子爱吃您做的番茄鸡蛋面?”这句话戳中老杨。团队搭起“模拟厨房”:“拿锅铲”练抬手,“站灶台”练站立,“握筷子”练抓握。4个月后,老杨在康复科煮了碗面,端给王德利时腰杆笔直:“尝尝!我做的!”面条虽夹生,却是王德利“吃过最香的面”。

康复路上的钢骨与柔肠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德利牵头引进脑机接口、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添加上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以前人工训练每天最多2小时,现在机器人精准控力还能记数据,效率提升30%。“技术是‘硬支撑’,但不能少‘暖温度’。”
他的团队里,治疗师记得患者穿衣习惯,例如罹患帕金森的张阿姨爱穿碎花衫,调整器械时总会细心地避开领口的花纹;护士拉老人手聊家常,帮行动不便者剪指甲;每周“康复分享会”,医患家属共定计划。
一次,一位老人说:“好几年没自己梳过头。”王德利教他用健侧手辅助。老人练了半小时梳好头发,对着镜子笑:“这才像样子!”王德利说:“这些细微突破,比技术指标珍贵。”
康复不是“关起门治病”
多年来,王德利带团队走进养老院、特殊学校、偏远社区。去年深秋,他们去郧西县特殊学校,遇到不会自主吃饭的自闭症男孩小宇。团队定制防滑握柄餐具,手把手教他抓握送食。半个月后,家长发视频:小宇用特制勺子吃饭,嘴角沾着米粒却笑得灿烂。
“康复不是‘关起门治病’,而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残缺也能活得有尊严。”王德利说。
夕阳透过治疗室窗户,洒在患者抬起的手臂上,落在王德利俯身指导的身影上。十六年近万次诊疗,他把史铁生“精神站立”的命题,写进患者生活——残缺从不是生命终点,康复之光照亮处,尊严与希望重新生长。而王德利,就是执灯前行的人。
编辑:林静娴